【數位觀察】尬超商!蝦皮連開40家實體店目的為哪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每個月都是購物節。這些人工造節的風潮,從最早期的淘寶打造雙11光棍節,到京東推出的618購物節,都讓網民忍不住的買一波,每年都締造出破紀錄的銷售額,這個成功模式,讓台灣的網路電商也跟著配合一起炒起購物的熱潮,把原本只是侷限於單一電商的節慶,轉變成了每個電商都共同歡度的購物節。

大家有沒有發現,蝦皮現在也很擅長每月造節,才剛過完了99購物節後,緊接著又來918月中狂購節,尤其在防疫期間,大家都必須減少群聚的狀況下,網購就成了最解悶的心理治療行為。而為了要延續這樣的好業績,持續的推出節慶促銷活動,似乎是上癮了。

在消費行為的旅程上,比價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常說實體購物是感性的,網路購物是理性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跟大家說說。

假設我們去家電通路買冷氣,聽完了銷售員賣力的介紹後,我們終於看中了某個品牌的冷氣時,它的規格、它的冷房效應、它的省電能力,都完全符合我們理想中的標準,按照道理說,應該就會想買了吧?但心中仍然猶豫不決,這時候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是不是另一個品牌的也很值得參考,只是稍微便宜一點點,或是貴一點點而已,這時候,我們可能還會要銷售員給點建議,幫我們下決定。

同樣的如果我們要買一台冷氣,但是要在網路上去做選擇,我們就會先在網路上找好相關的資訊,什麼開箱文、試用文、品牌影片、產品比較等等的,相信這跟大家日常網購的行為都很相符吧!確定了要買哪個品牌之後,最後才決定要去哪一個電商平台買,在買之前還要多家比較價格,這時候用比價網就方便許多,有時候差個10塊錢都覺得賺到了,然後再看看哪家信用卡有優惠,最後才按下那個付款的鈕,結束這段購物旅程。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在實體商店購物的時候,猶豫不決的狀況最後是要靠旁人來協助,或是黑白猜的方式來幫助決定買哪個牌子好,這種依賴情感心理而做出決定的購買,就是感性的消費方式。而到了網路上購物的時候,我們卻是東找西找,就是要找出最便宜的那一家,精打細算,連一塊錢都要省,這種精明比較的購物,是不是就很符合理性的消費?

正因為如此,所以買便宜就成了網路購物的宿命,如果用一般價格來販售,除非消費者真的是急著要買,否則很難刺激他理性消費,於是,要如何讓網友在理性的網路環境裡,但要感性的衝動消費,促銷就變成了最常用的手段。

所以我們就會常常看到,電商平台動不動就推出購物節,或是找任何可以打折的藉口來幫忙促銷,因為一個檔期的時間差不多就兩週,十四天左右,所以一個月兩檔,一年差不多就24個活動,月月都在促銷。

前面說到的價格比較,就是電商願意犧牲利潤,來換取更高的成交率,有時候這個利潤可能也要品牌來讓利,兩方一起聯手把消費者推坑。不過,每個平台都希望消費者在自己的店裡買東西,除非電商拿出更多的資源來跟品牌談讓利,否則的話,這個利潤的犧牲還是多落在電商的行銷費用裡,類似補貼的概念。

當產品價格殺紅了眼,那還有什麼是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抉擇時,可以去做取捨的呢?答案就是運費,因為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後一哩路,卻是被控制在別人手裡。而這個價格卻很硬,被物流業者掐得緊緊的,甚至還會時不時的漲價,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是需求大於供給,買東西的消費者太多,而能送貨的服務員數量有限,電商又急著要把貨送到消費者手上,自然市場的價格就被物流業者掌控。

講到這裡,正好回到本集的主題「蝦皮開實體店面,要跟超商拼了!」,堂堂一個網路公司,為什麼要開實體店呢?

其他電商,若要自己處理運費物流,最常使用的就是自建物流車隊,也就是大張旗鼓招兵買馬,自己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可以看到不論是PChome或是MOMO,都有自己的物流人員,幫忙快速送貨到你家。這個做法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本去經營管理,但相對的,可以用來平攤每件貨物的運送成本,利潤也能自己賺,其實看起來是很合理的。當自己產生的需求夠大,可以成為一種利潤來源時,就應該自己跳下來去經營這個需求。

像是便利超商,每天都有大量的進貨需求,如果這個業務還要外包給其他業者的話,就會很不划算,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商業資訊,也會在期間不經意的被顯露,所以保險的做法就是自己來。像現在很流行的超商店到店物流,就是從原本超商自己進貨衍生出來的生意,既然貨車還有空間,超商倉庫也有空間,那就得好好利用,發揮坪效。

另外還有一種處理物流的方法,就是開拓更多的收貨管道讓消費者選擇,雖然台灣的超商店數相當多相當密集,但還是有些小小的問題,例如超商堆太多貨,每次要翻找需要花很多時間,或是超商客人多,領貨也要耐心排隊等候,這種微小的不便利,都可能是消費者的痛點。

因此,像MOMO就跟集團內的台灣大哥大門市合作,讓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到電信實體門市取貨,如果買的東西是手機、平板類的商品,還可以現場打開跟門市人員一起驗收,請門市人員一對一的教學使用,甚至幫忙備份檔案轉移,的確是為3C類的消費者,提供了超值的友善服務。

根據Alexa的統計,台灣地區網站流量的前十名,MOMO排名第6,而蝦皮排名第10,可見蝦皮在網路購物這塊領域,已經有重要的地位,但比較起來,MOMO是偏向B2C的模式,也就是品牌對消費者銷售,消費單價會比較高,蝦皮則是C2C的模式,小賣家對消費者銷售,消費單價平均較低,但就因為消費金額較低,所以消費頻率更高,而低單價的商品,卻要負擔跟高單價商品一樣的運費,就有可能是蝦皮想介入,來幫用戶處理的問題。

因此,蝦皮會想要開實體店家,其實有機可循。

長期以來蝦皮透過大量金錢來補助運費,吸引消費者立即下單,快速的搶得市場,雖然佔到領先地位,但補助越多,賺得越少,這對企業經營來說,是相當不健康的,但免運變成萬靈丹,無法輕易放手,蝦皮勢必要找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當然,蝦皮也可以考慮跟其他通路合作,例如四大超商之外的,任何具有連鎖優勢的實體商店,我認為或許手搖茶飲店都有可能是下一個合作對象,但仍然有利潤拆分的難題,成本仍然降不下來。因此自己開,就成了一個新的議題。

前面我們把整個電商的來龍去脈,以及根節點都做了一次完整的說明,了解蝦皮開實體商店的目的後。現在,我整理了三個面向,來分析蝦皮為什麼要開實體商店。

第一、運費減少,營收增加

過去運費都是讓超商在賺,雖然蝦皮每天的出貨量很大,有機會談到較優惠的運費折扣,但再怎麼優惠超商還是賺最多,擁有主導權,因此,用這些利潤拿來補貼免運活動,算一算,其實還是划不來。

但如果自己拿回最後一哩路的主導權,不但可以彈性的針對公司行銷策略來決定運費價格,同時消費者付的這些運費,還變成了公司的營收,看起來是兩方面都很討好的事情,便宜的運費來滿足消費者的期望,而收到的運費變成公司的另一條營收曲線。在蝦皮失去電子支付這塊大餅後,對公司營收不失為一種補償。

第二、掌握前線,滿足客戶日常需求

接觸消費者,永遠是最重要的事,因為聆聽消費者心聲,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持續的優化服務。在網路上,雖然可以透過大數據的方式,了解消費者的足跡,推敲出消費者的喜好,但有些商品,線上買的速度還不如線下買,因此就有可能永遠猜不出這種需求。

例如,日用品的採購,尤其是零食糖果飲料之類,在網路上很難買一瓶兩瓶,或是一包兩包,因為運費很貴,通常都是一箱兩箱的買,但消費者真的會想要一次買一大箱嗎?又不是天天都在中元普渡,因此這類型的商品,就很難在電商裡面競爭,也就看不出消費者這方面的需求。

但換個場景來看,如果消費者來到實體店裡,放一些日常用品來持續觀察消費者的喜好,像蝦皮就在實體店裡擺放了零食、飲料、香菸之類,只要消費者順便購買,經由會員資料將線上線下資訊串接起來,就可以更完整的掌握會員真實的生活樣貌,而不只是片面的線上購物需求了。

第三、線上走進線下,未來無限擴充

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消費者進實體店的機會變少了,但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在實體世界互動與消費,是人的天性,不信的話,我們直接就以三級警戒兩個月之後,大家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不就是出去動一動嗎?即使去買個東西都好,這種移動的天性,是無法更改的。

之前我們在第31集的時候,曾經討論過實體商店存在的必要性,它仍然具有重要的體驗功能,而且也是人潮的聚集地,因此,當消費者習慣來蝦皮實體商店取貨,就代表人會越來越多,當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是思考這個實體商店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不難想像,蝦皮有一天真的有可能變成蝦皮超商,掌握實體通路。既然頭都洗下去,就要洗的乾淨洗的徹底,把一間店裡的坪效發揮到最高,除了堆貨的區域外,有沒有辦法擠出更多的空間來做更多高利潤的事,像現在賣現煮咖啡,或是引進多媒體事務機,不佔空間又可賺錢,例如收費、繳費、訂票之類的,都可以階段性進行規劃。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蝦皮變成其他超商的競爭對手之後,一種恐怖平衡就會出現,這種恐怖平衡會出現兩個面向,一個是實體店的營運上,例如超商的市場是不是真的還沒被現有的1萬間所滿足,另一個則是多元取貨的優勢,有沒有可能其他超商為了防止被搶生意,決定斷絕跟蝦皮的合作,雖然少了運費營收,但至少還能保住本業,以免被對方彎道超車。

因此,蝦皮實體店會是超商的假想敵嗎?我認為不是,因為超商早就把它視為真正的敵人,任何一個開始進軍日常雜貨的商店,都是超商的競爭對手,不管規模是大或小。因此,40家雖然看起來跟上千家店數差距很大,但蝦皮憑藉著線上導到線下的巨大推力,這個可能性,對於積極回攻線上購物的超商來說,更要防患未然。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width:100%;}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