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觀察】誠品關6家店,數位轉型下一步怎麼走?

今天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誠品,誠品是一個大家都非常喜歡去的地方,因為他營造出一種很舒適、很Relax、很有文化氣息的氛圍,是大家非常喜歡去的休息場所。你可以說休息嗎?是休息沒錯,因為讓腦袋閱讀一些書籍,充實一些知識,的確也是休息充電再出發的方式。很多的外國的旅客來到台灣的時候,也會去造訪一下誠品。

不過,誠品在今年上半年已經一口氣關掉了六家店,下半年預計還要再關四家,其實讓人覺得蠻驚訝的,部分因為疫情的關係,數位轉型佈局也納入考量範圍。誠品關店的原因,可能是營收不如預期,營業位置成本過高了,要重新盤點哪些是值得繼續營運,有些地方若真的沒有必要性,當機立斷來止血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疫情之後,重新盤點資源再出發

在關掉了大型書店之後,誠品有計畫要開一些小規模的店,像是進到社區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原本家樂福都是大賣場,進去買東西可能要花一小時之上的時間,但其實有些人只是想去買幾樣東西而已,這樣的需求也不少,如果說這個需求不高的話,全聯就不可能會開成這樣,他是有不同的等級的,例如最基本的是超商,像7-11、全家,到處都有,商品價格就會高一點,因為成本就比較高,中間的就是像全聯、家樂福社區店、頂好,屬於比較中型的超市,另外就是大型量販店。

誠品也出現這樣的模式,原本大型書店開始去做盤點,因為開大型店成本非常高,尤其是租金,雖然誠品很聰明把整個商場包下來,然後再分租出去,但回到他的本業書店,也就是品牌形象,總不能一直用其他部分賺來的錢來補貼書店,每一個事業體都需要自給自足的營收,所以換個方式來做也許是不錯的。

現在有個現象,社區書店變得比較較少,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家閱讀習慣已經改變,有手機之後大家可能都是利用網路來閱讀,接著電子書也開始慢慢的進入市場,到底誰還會買實體書,其實也是個問題,雖然買書不是剛性需求,但還是有需求存在。

那書店可以換成什麼形式讓大家更好去接觸?也許不需要跑太遠的地方,在路邊的某個角落,結合一些餐飲,變成誠品咖啡加上書店,我相信這樣的結合,誠品做起來一定游刃有餘,他整個風格就是形塑這樣子的感覺,也許就會類似星巴克加書店。

數位轉型再進化,優化服務找出獨特定位

當誠品把實體店開始陸續的重新盤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位轉型,其實誠品原本就有數位服務,包括了網路書店和APP,但是網路書店跟博客來比較起來始終都少了一些東西,可能誠品在一開始設定網路書店,就是想要把原本實體店裡的氛圍移轉到網路上,所以整個tone調、配色、風格,都很誠品。

博客來是個賣場,一個很熱鬧的地方,長期以來用很多方式,讓大家更願意在上面買,比如說加入了超商取貨,今天訂明天到,縮短大家能夠拿到書的時間,但是誠品比較堅持自己的風格精神,特別是推薦內容規劃,以編輯的角度來推薦大家看什麼好書,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書這麼多,要看哪一本其實對一般人來講是有困難。

在早期來講,編輯推薦是一種行銷行為,但現在技術發達,很多東西也許就可以透過AI推薦來協助,編輯原本的工作內容,或許就可以去做其他的策展,規劃大型Event等。另外也有可能就是透過別人看過什麼、買過什麼來推薦,有需求的時候,來到這邊可以看到更多相關的書籍,這些都可以透過自動化的方式得到結果。

大家會去網路買書,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價格,你可能到網路書店之後,開始就會比價,所有購物行為到了網路上面之後,就變得又理性又感性,理性的是會比價,感性的是覺得便宜的時候,就瘋狂的一直買下去,如何去帶動起這種買的節奏感,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事,也許利用人工造節,或者會員分級福利,都是一種節奏的起手式。

譬如說博客來每個月7號是會員日,每個月又有不同的行銷方式,再搭配其他的活動,不小心就買了很多東西。另外像是momo購物網,我們一般的想momo賣的是雜貨、生活用品的綜合型電商,但是其實在賣書這部分也有經營,尤其他又有發行聯名信用卡,就可以得到更多優惠,所以整個算起來,在momo這邊買書算起來好像更便宜。

如果說你的目標性很強的話,需要比價,也許以上兩家就會是擅場。而誠品則是讓你沉浸在某種氛圍裡,讓你去更認識這些領域裡面的東西,引起真正的興趣後,再讓你決定去買。

思考能把人拉進APP的主要動力

但這始終都少了一個PUSH的感覺,少了一個推動了一個動力,所以也開始重新思考,到底他的線上數位的東西有什麼樣的可以改進的部分,那當然最近也延攬了新的人才進來,開始把這個這個東西做了一次重新的盤點。如果大家有誠品的會員的話,發現他的APP在9月份的時候能也更新了新的版本,在目前一切都走向行動化的這個時代來講,這個APP負了很大的一個責任,因為畢竟大家不可能天天都去實體的商店,但是天天都會用手機,APP打開了之後,如何讓大家能夠更樂於使用,或者是在買書的時候,或者是跟書跟知識有關的時候,都會第一個想到,第一個打開他,這個可能就是誠品APP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

當你想要買書的時候,你可以在裡面看到最新的書,最優惠的價格,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包裝的方式,是最基本,還有電子書,會不會未來可以加進到這個APP裡面,變成內容服務,雖然我們知道博客來也有出電子書,那誠品目前這塊好像還沒有跟上腳步,他如果能夠在APP裡面,也能夠加入電子書的服務的話,又可以買實體書又可以買電子書,其實也是不錯的一個服務。

另外,有沒有一些可以讓大家能夠增加知識上面的,就說現在很流行的音頻,像我們這樣子的podcast,或是很多知識的課程,也可以整合在裡面,所以這個APP他就會變成也許不會只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而已,不是買書的地方而已,他就變成是一個知識的匯集器。只要登入自己的APP之後,你就可以把所有喜歡的東西,跟知識有關學習的東西通通都可以在這裡面找到。

另外也有可能變成某種訂閱制的服務,訂閱的內容是什麼,剛才講的電子書可以是一種,因為電子書本來就有做訂閱制,音頻知識內容也有做訂閱制,買書有沒有辦法做到訂閱制,也是有可能。當然買書的訂閱至也許就不會像是音樂或是串流影音,可以讓你吃到飽,也許需要換成另外的方式。

或者說是像Amazon Prime一樣,在運費上面得到優惠的會員專屬權益。都可以用利用這樣子的方式,讓這個APP更有價值,讓這個APP更能夠觸及到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整理一下,APP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來看。

第一個是UX介面,使用者體驗上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何大家在最快速的方式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能不能夠整合很多的協同的服務,讓誠品旗下的還有哪些服務可以整合起來,都在裡面可以找到,快速的去使用,而且這個服務是能夠跟原本的我們這些知識相關的。

第三個,內容是不是能夠很多元,剛講到的音頻,甚至這個電子書,甚至連影音的教學都可以,或是有一些什麼知識型的部落客,通通都把它整合在裡面,變成很多元的知識內容APP,也是一種思考方向。

第四是買書的方式,比如說你可以在線上訂,其實現在大家都有做,更仔細的看到我的書已經到哪裡了,大概什麼時候會到,更精準的把這個東西展示出來,那或者是說你在這邊訂了之後,可以在最近的書店自己去取貨,之前金石堂也有實驗過就是3小時送貨這樣子的服務,如果這個書在那個金石堂有的話,3小時內就送過來我這裡,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打造會員經濟,自主產生正向循環

最後就是會員經濟,當誠品現在的會員其實做得還蠻不錯,讓會員覺得除了有購書的優惠之外,還能獲得榮耀感。譬如最近辦了一個會員日,封館會員日,而且就是一個很棒的方式,讓誠品的會員在線上之外,能夠到實體的地方去享受一些特別的權益。像微風每年的VIP封館日,年消費多少以上才能夠進去。進去之後,整個場景氛圍就是讓人覺得很值得去跟大家分享,開始拍照打卡分享,然後讓大家看到這件事情,塑造出當他的會員是多麼榮耀,多麼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去誇耀。

在不同會員等級去做不同的活動規劃,或者是獎勵,尤其是這些獎勵的東西,要讓他真的有感覺,我們常常看到就是送這種購書的優惠券,可能最多給到77折,生日的時候,再多給一點,但如果今天我那個真的升等升到很厲害的會員,還有更多什麼東西是你可以給我的,也許可以整合旗下的服務。

譬如說黑卡會員,在誠品生活商場、誠品行旅,或者是在誠品其他服務,可以有更多的榮耀感、尊榮感。會員是很重要的資產,因為所有的消費資料紀錄都在這邊,可以再去做客製化,讓不同等級的會員,都能夠感受到當會員的好處,進而去推動願意持續消費的動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覺得很值得。犧牲一些利潤,然後去好好照顧這些超級VIP會員。

會員經濟的概念,其實可以衍生出很多的東西,利用APP去讓我們的會員隨時能夠接受到他獨享的資訊或權益,讓他不斷的有機會再回來這個APP裡面,看到最新資訊,再去用它的特殊的權益優惠,去得到更好的服務,這樣就變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之後,整個會員經濟才能夠動起來。

如果說優惠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話,對會員來說沒有什麼樣太大幫助,因為在數位時代,大家都很會精算,比便宜的話,比價網馬上就出來,每一個電商都有自己合作的信用卡優惠,算一算整個優惠又出來,比得過嗎?如果比不過的話,我們拿真正值得讓會員行動的東西來做一個吸引力,知道會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給他一些尊榮感,這些將會是很重要的下一步。

除了誠品之外,我覺得很多的企業和很多的電商,在做數位轉型的時候,尤其在APP上面,都可以把這套想法拿進來思考,之前我們都覺得買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然後覺得做會員好像沒什麼特別,但是現在可以發現,會員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可以掌握他的大數據,他的喜好,每次的消費歷程,透過爬梳之後,然後針對不同的等級的會員,或是不同興趣喜好的會員,再deliver一些特殊的東西給他們的話,相信可以把他們抓得更緊、更牢靠。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width:100%;}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