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觀察]政治人物網紅化的觀察

自從網路社群風行以來,政治行銷就多了新的戰場,幾乎每一個政治人物都要擁有自己的粉絲專頁,甚至要聘請專業小編來經營。其實開粉絲團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我們從選民的結構來看,經營粉絲團是為了深度照顧到年輕的選民。

我們先來定義年輕人的年齡,有選舉權的法定年齡是20歲,從初有選舉權一直到政治意識逐漸定型,換算成學習階段就是大學二年級到研究所二年級,因此理論上對政治人物有效益的年輕人應該是20~24歲。但就行銷的角度而言,培養潛在消費者的功夫同樣重要,因此應該將年齡層再下修到開始有個人自主意識的16歲高中生。

還記得1994年開放民選直轄市長,阿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展現活力,塑造與年輕人站在一起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舉辦大型的嘉年華活動讓民眾參與,當時阿扁不時地變裝成為超人、麥可傑克森等,讓人耳目一新,其開放官府場域,放下政治人物嚴肅矜持的表現,透過大眾媒體的不斷播送,讓阿扁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心。

時值今日,大型活動已經成為所有縣市政府的基本款,對於年輕人來說已司空見慣,要如何再找到年輕人的注目,抓住年輕選票,就成為政治人物的重要課題,而社群媒體明顯的佔據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零碎時間,正好就是一個適當的切入點。

於是每個政治人物開始開設自己的粉絲專頁,也推測社群媒體的演算機制開始定期的發文,與粉絲互動。正當大家沈迷於粉絲專頁按讚人數的同時,臉書社群整體的年齡層卻開始慢慢墊高,原本起跳的年輕學生族群變成了年輕上班族,年長族群也漸漸增加。

同時間年輕族群開始大量轉移關注力到其他新媒體,不論是IG網紅或是YT影音網紅都成為年輕人追捧對象,而影音化的內容因為生動及可分潤的商業特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吸引大量的年輕人注目。但不管是製作影片的網紅,或是擅長直播的網紅,其共同的特性就是趣味、有個性。

政治人物的幕僚們也發現這個現象,於是開始讓政治人物開始仿效網紅做些趣味的圖文,拍攝富有創意的影片,例如幕後花絮、突擊接訪、午餐開講等,為了更快跟年輕人接觸,甚至開始與影音網紅合作,例如接受網紅的訪談,聊私人問題,做平常不會做的事,希望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讓網紅的年輕粉絲們認識自己,影片再分享回自己的粉絲專頁,同時兼顧既有粉絲。

我們不能否定政治人物網紅化的發展途徑,畢竟這是一個年輕族群的潮流趨勢。但可以確認的是,當政治人物在網紅化的過程時,其所回答的一字一句都是被記錄下來的承諾,無法抹滅。

過去我曾寫過若以商品來比喻,政治人物就是一種相信品(連結),相信品在購買之前無法評估其好壞,買了之後也無法知道它的好壞,除非使用後真的能感受到效益。

而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態度亦是如此,競選政見就像號稱的效益,政治人物用好感贏得顧客的信任,以行動來實踐對客戶的承諾,選民最後用效益來檢視是否願意重複購買政治人物的個人品牌。

因此,政治人物網紅化的現象並沒有對錯之分,持平而言只是接觸年輕選民宣揚理念的一種管道,一種方式,但若是政治人物過於沈迷於網紅化,為了討好年輕選民的關注而荒廢原本的政治承諾,那才是大家所不樂見的事情。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width:100%;}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