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會對於粉絲專頁的按讚數非常在意,每天把粉絲數的成長當作唯一目標,原因是認為擁有越多的粉絲數,就能獲得更多的觸及數,越多的觸及就能把銷售訊息給更多人看到,進而對商品產生興趣。
但隨著臉書的演算法不斷的修正,自然觸及率越修越低,即使擁有大量的粉絲,也不一定能引起龐大關注,這個時候為了求達成KPI,不得不花廣告費買觸及數,如果每篇貼文都要買廣告才能達成期望值,最後廣告費一定會爆表。
實際上,臉書除了最基本的自然觸及率之外,也會運用演算法來找出值得推薦的內容,再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訊息,如果更多的人看了訊息後有不錯的回饋,程式就會再繼續幫忙推薦,創造出持續滾動的瀏覽量。
這個技術其實在許多網站都有運用,例如:當我們在看Youtube的影片時,右側的播單下方,就會出現「為你推薦」,這個推薦內容就是根據使用者個人平時收視喜好,再加上影片受歡迎的程度與互動等指標來進行演算,最後推薦給最適當的人瀏覽,所以我們常常會被網站推薦的內容一直引導看下去,似乎懂得我們的心一般。
我曾操作過愛奇藝大陸站的UGC影片,某支星座為題材的內容,一開始上線時影片流量還不錯,網友的喜歡與留言的反應較多,漸漸地開始成為愛奇藝大陸站「猜你喜歡」內容,經過不斷地再推薦再播送,最後單支影片的瀏覽次數高達近9,000萬次以上,為製作方帶來了不錯的利潤。

因此,內容若能得到網友好的迴響與互動,的確能為演算法帶來很大的加分幫助,讓內容力說話,網友越喜歡越有互動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將會讓最多的人看到並獲得回饋。
完整內容都在電子書
《為什麼我的粉絲專頁贏不了別人?20個必需弄清楚的社群經營概念》
訂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