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行銷07] 四個象限增加自然觸及率

很多人誤解社群行銷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似乎認為只要把貼文寫好,時間一到自動發佈出去就完工了事,把整個過程簡化為「寫貼文>做圖>發佈」,因此覺得經營社群的員工應該要兼做其他的差事,或者把社群當作是行銷公關企劃人員兼著做的工作之一。

最適合做小編的原來就是他

如果一切真如上面的所描述的流程那樣簡易,我想全公司其實有一個人最適合來當小編,而且他也是公司一定保證會聘請的人,原因在於這個人不但最了解產品,最知道來龍去脈,最愛產品,甚至時間也很多,那個人就是老闆。

可惜的是實際狀況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從前幾篇我所寫的文章看來,小編幾乎步步為營,必須盡心盡力戒慎恐懼的完成每個步驟,小編不但要討好粉絲的心,更擔任幾乎是品牌發言人的角色,隨時上線觀察粉絲回應,還要讓老闆感到滿意,最後達到效果,真是個責任重大的工作。

說到這裡,無非是要讓大家能夠認同社群工作的專業度,對於小編來說,更大的挑戰其實在於文章貼上去的那一刻,究竟會觸及到多少人,獲得多少的互動或回應,或達成預定的導購目的。

什麼是觸及率?

數位時代的高效行銷》(註1)一書提到,目前在臉書發文的自然觸及率(organic reach)是2%,2%是什麼意思呢?假設我們的粉絲團有一百萬的粉絲,發一篇文大概有2萬人會不小心的接觸到,請注意,是接觸到,不等於完整瀏覽或是點擊,也就是你順手滑看朋友的訊息時,會不小心的參雜在滾滾訊息流裡。

大家使用臉書APP時都會不自主的一路滑下去,朋友很多的使用者會在一秒內立刻反應該給朋友讚或愛心,其餘的就跳過,想想要在一秒內就獲得青睞,簡直比登天還能,除非使用者平常就對產品有需求,或是我們的貼文極度有創意,才能搶到一眼瞬間的恩寵。

更有些號稱百萬粉絲的專頁,可能內含極高比例的殭屍粉絲,也就是俗稱的假帳號,這些粉絲團在早期臉書未改遊戲規則前,大量地透過外部買帳號來刷粉絲數,而這些帳號不是從未發佈貼文,就是只會轉發貼文,跟機器人一樣,其實是完全無效的帳號,只是粉團喊起來好聽,讓廣告主會信以為真罷了。

因此近期的粉絲團經營,能擁有10萬以上的粉絲就已經比較接近真實樣貌,但10萬的2%是多少?我幫大家算好就是2,000人,沒錯只有接觸到2,000人,而實際會去留意關心到貼文內容所號招的事項,又遠比2,000少得多。

這就是粉絲團的實際樣貌,你相信嗎?

我們還需要經營粉絲團嗎?

這時候老闆就會抓狂的說,那花這麼多時間和人事成本做粉絲團要做什麼?累了半天才接觸不到2,000人,直接去買聯播網廣告或是導購廣告,換算起來的性價比不是更高?

發現重點了嗎?這就是「做粉絲團」跟「經營粉絲團」思考角度的差異。

粉絲團,就是把粉絲團該做的事情做完了事,而經營粉絲團則是要想各種方法讓粉絲團更熱絡,凝聚鐵粉的品牌忠誠度與好感度,有方法的去達成目標,這才是經營的內涵。

所以要如何才能提升粉絲團貼文的自然觸及人數,進而互相影響讓演算法擴大總體觸及,恐怕是每位小編都相當頭疼的課題,觸及人數上升才有機會等比例增加接觸到真正對產品有興趣的粉絲們,這樣花了許多時間建構出來的創意貼文才有意義。

買廣告也是不錯的選擇

為了提升貼文的觸擊人數,採購臉書提供的廣告服務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是積極保證有效果的方式,除了可以達到我們需求的觸及人數之外,還可以精準的接觸到對我們產品有興趣的族群,例如性別、年齡、生活習慣、嗜好等等,是相當具有效率的快速成長管道。

採購臉書廣告非常適用於下列三種狀況的客戶:一,擁有龐大廣告預算且有必須消化完的壓力;二、短期內必須達到活動效果;三、長期養品牌粉絲。

實際面來看,最直接遇到的問題就是要編列預算花錢,當然該花的錢就該花,但誠心地說,廣告有預算上限,不可能每篇發文都買觸及,所以我們還是得透過一些方法來增加自然流量。

四個象限增加自然流量

我們可以由內部外部與關係遠近親疏,畫出四個象限來思考這件事情。


完整內容都在電子書
為什麼我的粉絲專頁贏不了別人?20個必需弄清楚的社群經營概念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width:100%;}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最新消息